

豫公網安備 41152702000118號
豫ICP備09002785號-3
標 題: 淮濱縣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氣象強縣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 |
索 引 號 : 123-0201-2021-00003 | 公開形式 : 主動公開 |
公開時限 : 長期公開 | 成文時間 : 2021-12-29 |
發布日期: 2021-12-29 | 信息來源 : 政府辦公室 |
淮濱縣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氣象強縣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淮政〔2021〕6號
各鄉、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
現將《關于加快推進氣象強縣建設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淮濱縣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30日
關于加快推進氣象強縣建設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信陽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氣象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信政〔2021〕16號),提升氣象保障淮濱高質量發展水平,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新發展理念,以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突出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發揮氣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重要作用,建設氣象強省,為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提供堅實保障。
二、建設目標
到2025年,基本實現保障有力、技術先進、更加開放、人民滿意的氣象現代化,氣象強縣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整體實力邁入全市第一方陣,氣象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成效顯著。氣象精密監測能力進一步提升,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5%以上;無縫隙智能化的精準氣象預報預警重點區域全覆蓋,暴雨等預報準確率比“十三五”時期提高5%;高質量智慧型的精細氣象服務重點領域全覆蓋,預警信息發布至村、戶、人;多渠道、多功能立體化人工增雨(雪)作業影響面積全覆蓋;應用型開放式科技創新對氣象現代化貢獻率明顯提升,氣象裝備和人才隊伍建設達到全市先進水平。到2035年,全面建成鄉村振興、生態環境氣象保障示范縣。
三、主要任務
(一)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1.加強城市氣象災害風險防范。開展新型智慧城市氣象服務。圍繞淮濱“海綿城市”建設,建設城市內澇氣象監測預警系統,完成城市暴雨強度公式修編,開展暴雨等氣象災害影響預評估。加強重大規劃和重點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2021年底前,縣產業集聚區完成區域氣候可行性論證評估工作。2022年底前完成城市通風廊道識別和規劃設計。提升重大活動、重大工程氣象保障水平。(縣政務大數據局、縣城市管理局、縣自然資源局、縣住建局、縣氣象局、縣財政局、縣發改委等部門和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基層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完成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區劃工作。完成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推進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設,高標準建設淮濱縣氣象科普館,開展氣象科技特色學校創建,將氣象防災減災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縣應急管理局、縣氣象局、縣自然資源局、縣工信局、縣教體局、縣財政局、縣發改委等部門和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氣象災害風險防范。完善公路、鐵路、航運等交通氣象風險預警業務體系。建設淮濱淮河航運氣象服務中心。加強淮河生態水系治理、兔子湖水庫等國家、省市重大水利工程氣象保障工作。切實做好新建房屋建筑防雷裝置驗收和既有房屋建筑、中小學校、城鄉燃氣防雷安全定期檢測。將防雷安全納入政府安全生產考核目標。建立健全中小河流和城市內澇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系統。(縣氣象局、縣應急管理局、縣自然資源局、縣交運局、縣水利局、縣住建局、縣財政局等部門和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提升生態文明氣象保障能力
1.強化綠色發展氣象保障。完善淮濱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圍繞淮河生態經濟帶,布設森林、河流、濕地、農田、城市等生態監測系統。開展生態質量氣象評估工作。開展天然氧吧全域創建,推進氣候宜居城市、康養之都、避暑旅游目的地、特色氣候小鎮等建設。開展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評價工作。開展以城市通風、熱島緩解和人居氣候環境改善為目標的城市生態氣候評估。在大別山生態保護區及重要水庫匯水區開展常態化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科學試驗。創建生態環境氣象保障服務示范縣,提升綠色產業氣象保障能力。(淮濱生態環境分局、縣自然資源局、縣林業局、縣氣象局、縣文廣旅局等部門和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職責分工負責)
2.強化大氣污染防治氣象保障。開展大氣邊界層預報服務,研究開發臭氧污染氣象條件預報預警系統。鞏固基于氣象條件的科學精準治污成果,聯合開展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工作,提升重污染天氣、森林火險預報預警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保障能力,適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淮濱生態環境分局、縣氣象局、縣應急管理局、縣林業局、縣人社局等部門和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提升鄉村振興氣象保障能力
1.完善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健全“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農村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充分發揮各方面的作用,統籌做好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發布、應急處置和風險管理工作,全面提高農村趨利避害水平。健全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將氣象災害防御管理納入鄉鎮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圍繞鄉村振興示范縣、示范村創建,開展氣象保障鄉村振興示范行動。(縣農業農村局、縣鄉村振興局、縣應急管理局、縣氣象局、縣發改委、縣財政局等部門和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職責分工負責)
2.強化糧食生產氣象保障。實施高標準農田氣象保障提升工程。完成淮濱現代農業氣象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健全全縣農業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發展智慧農業氣象服務,開展個性化、直通式農業生產全過程服務。拓展農業天氣指數保險覆蓋面,建設“氣象+保險”數字農業服務試點基地,開展農業保險氣象服務。(縣農業農村局、縣鄉村振興局、縣發改委、縣氣象局、縣財政局等部門和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職責分工負責)
3.做強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品牌。開展弱筋小麥、香稻、半夏、貓爪草等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工作,打造“氣候好產品”等系列國家氣候標志品牌。結合現代農業產業園、示范園建設,打造高標準農業氣象保障先行區。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氣象服務提升行動。加強氣象為農服務教育培訓。搭建直通式農業氣象服務平臺,實現直通式氣象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覆蓋。(縣農業農村局、縣林業局、縣氣象局、縣財政局、縣應急管理局、縣銀保監組等部門和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
1.優化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保障機制。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0〕47號),健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構,完善人員隊伍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建立健全人工影響天氣協調會議制度,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合作、軍地協同的聯動機制。統籌各類專業隊伍集約發展,加強基層專業化作業隊伍建設,健全聘用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配強骨干力量。加大經費投入,按規定落實津貼補貼政策,保障合理待遇,保持基層專業作業隊伍穩定高效。(縣氣象局、縣發改委、縣財政局、縣人社局、縣應急管理局等部門和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人工影響天氣現代化水平。結合農業生產、生態文明建設、大氣污染防治和重大應急保障等需求,優化探測裝備及作業布局,推進地面作業裝備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改造和列裝。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站點提質行動,開展作業點監控和可視化指揮平臺建設。全面完成中部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工程淮濱縣的建設內容,推廣物聯網技術在人工影響天氣業務中的應用,推進智能精準的縣級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系統和安全管理平臺建設。(縣氣象局、縣發改委、縣財政局等部門和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人工影響天氣的安全監管。完善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加強作業裝備、彈藥購銷、運輸、存儲、使用等安全管理,探索作業彈藥專業化存儲機制,落實作業人員備案和培訓制度。落實作業人員意外傷害險和公眾責任險等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強化地面作業點安全等級評定,制定縣人工影響天氣安全責任清單。制定安全事故處置應急預案,加強應急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縣氣象局、縣應急管理局、縣公安局、縣農業農村局、淮濱生態環境分局、縣林業局、縣財政局等部門和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提升現代氣象業務能力
1.發展綜合、智能、協同觀測業務。優化氣象觀測站網布局,推進站網升級改造。實施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氣象保障工程。加快淮濱風廓線雷達和淮濱縣中心城區智能氣象觀測系統建設等。升級氣象應急觀測裝備。完善農業、生態、交通、能源、旅游等專業氣象觀測網。強化淮濱國家氣象觀測站的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縣氣象局、縣農業農村局、淮濱生態環境分局、縣交運局、縣文廣旅局等部門和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職責分工負責)
2.實施精準化氣象防災減災工程。強化數值預報產品的解釋應用,建設智能網格預報本地化檢驗評估系統。提高氣象預報精準化水平和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預警水平,預警時間提前45分鐘以上。優化淮河生態經濟帶氣象聯防機制,提高淮河流域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能力。(縣氣象局、縣應急管理局、縣水利局、縣水文站、縣發改委、縣財政局等部門和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職責分工負責)
3.建立健全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加強新聞媒體、應急廣播、通信運營企業與氣象信息發布平臺有機聯動,健全重大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傳播“綠色通道”。提升智慧氣象服務水平,探索開展基于新基建的智慧氣象服務工作。發展氣象信息服務產業。(縣氣象局、縣文廣旅局、縣工信局、縣自然資源局、縣應急管理局、縣水利局、縣水文站、縣交運局、縣政務大數據局、縣財政局等部門和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職責分工負責)
4.強化氣象支撐能力建設。完善信息安全體系,升級氣象通信網絡,強化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提升氣象科技創新能力,重點支持重大災害性天氣預報預測、生態氣象、農業氣象、人工影響天氣等項目研發工作。支持氣象系統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將氣象系統干部教育培訓納入黨校培訓體系,將氣象高層次人才建設納入人才工程。實施縣級氣象臺站提質行動,完善淮濱縣級氣象臺站園區文化和綜合配套設施建設。(縣氣象局、縣政務大數據局、縣工信局、縣教體局、縣人社局、縣發改委、縣財政局等部門和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上級氣象部門和地方政府雙重領導優勢,完善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完善工作協調機制,突出解決氣象發展規劃、資金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等關鍵問題,確保任務落實。有關部門要按照責任分工,細化政策措施。(縣直部門和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政策支持。將發展氣象現代化所需的基本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隨著經濟發展和財力增長逐步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氣象服務力度,將公共氣象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清單,落實防雷減災工作經費并納入財政預算。推動氣象重大工程項目實施,及時落實精準化氣象防災減災工程、淮濱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淮濱現代農業氣象示范基地等省級重點工程項目配套資金。(縣發改委、縣財政局等部門和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強化法治保障。做好氣象技術標準、規范和規程的應用,夯實氣象行業服務與監管工作。推進氣象領域聯合執法,將氣象行政執法事項逐步納入綜合執法范圍。(縣氣象局、縣司法局、縣市場監管局、縣應急管理局等部門和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職責分工負責)